观察者网:这次是两位领导人在五次电话和视频对话后的首次面对面会谈,新闻报道也点出不少细节,比如用同传交流了3小时12分。从已公布的信息来看,您认为相比之前的几次对话,这次峰会会谈有哪些新的进展,或者说,有哪些点值得注意?

金灿荣:现在中美各自国内的政局走向相对明朗:中国方面,二十大进一步巩固了”两个确立”,未来的规划也很清楚;美国方面,中期选举结束了,未见媒体选前不断炒作的所谓”红色浪潮”,民主党的成绩比预想的好,守住参议院,在地方选举上也拿到两个重要州的州长席位,换言之,拜登在美国国内的地位没有像原来媒体预期的那样被狠狠削弱,所以我看拜登也比以前自信了。这是会谈的背景情况。

截至美国当地时间11月16日,中期选举结果(资料图/美联社)

可以说,目前中美关系的矛盾焦点很清楚,两国内部的走向也相对明朗,因此在这个时间点进行对话,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。现在看来,应美方邀约–王毅外长专门强调了这点–进行了这么一次3小时12分的对话,而且翻译用的是同传而不是交传,确实涉及的内容就非常多了。

这次会谈,新华社通稿用”深入、坦诚和建设性”三个词来形容,王毅外长在答记者问时定义更丰富,用了”全面、深入、坦诚,富有建设性和战略性”五个词;而且,王毅外长还总结出”三个首次”,即这是中美元首三年来首次面对面会晤,是拜登总统执政后两位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会晤,也是中美各自完成今年国内重大议程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互动。从最后的公告来看,美方的内容很简短,495个英语单词,我们这边更详细,有2800多个汉字。这些都可看出,中方觉得这次谈话是有价值的。

主要的价值之一,就是双方的底线都划得很清楚,像习主席就明确讲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。台湾问题对中国意味着什么,以前也说过,而这次讲得这么清楚,我觉得对美方还是有一点提示作用的。

观察者网:确实,拜登在离开华盛顿前曾表示,他希望”阐明各自红线是什么,了解他所认为的中国国家关键利益是什么,以及我所知道的美国关键利益”,而习主席说”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,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,是美国不能也不应逾越的红线”,这话算是对拜登关注的确切回应。而在会谈中,拜登依旧是那套话术,说美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,不支持”台独”,不支持”两个中国”或”一中一台”,不寻求把台湾问题作为工具遏制中国。但是,说是这么说,美方还有个挺膈应人的动作–会后会向台湾通报这次会晤情况。您怎么看这一言行?

金灿荣:对于中美关系,拜登政府的总思路就是中美竞争,而且要激烈竞争,美国国内也要加强实力–他现在承认美国在基建、一些新行业领域实力不如中国–同时动用全部的盟友力量来对付中国。但是,他又害怕真的冲突,因为没有百分百的胜算,即使胜了,美国也是伤痕累累。所以拜登政府多次主动提出要和中国谈。也有不少报道提到,拜登很久前就想和习主席见面,年初就有这提议,只不过我们这边一直没回应,现在G20,两人终于有机会见面了。

这次他应该是抱着两个目标来的,一个是希望中美不要冲突,再就是他也有几个需求需要中国的帮忙。首先,希望中国在俄乌冲突上不要明确选边站,因为中国要是真下场全面支持俄罗斯,这么大的力量是可以把整个现有局面颠覆的;其次是朝核问题,现在半岛局势挺紧张的,他希望中国能帮点忙;再次是经济,虽然美国最新的通胀数据7.7%比预期的好,但实际上危险并没有过去,他也着急;最后就是气候变化、粮食安全、公共卫生等全球问题。

但是,尽管拜登有这些现实需求,美国的整体思路依旧没有变,还是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,而且还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,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情况,即一方面积极寻求中美对话、有求于中国,另一方面一些基本做法又没有改,其中就包括美国公开讲了,在两国元首会晤之后,还要向台湾通报。他们还是没有放弃台湾这张牌,这会是以后的巨大隐患。

尽管如此,因为中方释放出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了,所以这一次他们也知道中国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无与伦比,也因此我看拜登给的”口惠”也比以前多了一点,从原来的”四不一无意”改成”五不四无意”,增加了不支持”两个中国”或”一中一台”,无意寻求同中国”脱钩”,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,无意围堵中国。

Author